文化使者們用俄語唱起了《喀秋莎》。
  江陰南菁中學的吳承訓吹起了葫蘆絲《月光下的鳳尾竹》。
  “武術小子”楊淳銘有了一大群“外國粉絲”。
  背景介紹
  “千校千生看世界”活動由揚子晚報與省教育國際交流服務中心(蘇教國際)聯合組織實施,該計劃將通過10年左右時間全額資助我省1000所中學的1000名品學兼優的學生赴國外開展短期文化及教育交流活動。按照要求,參與學生必須符合熱愛祖國、熱愛學習、身心健康、品學兼優、無出國經歷等條件。2012年“千校千生看世界”項目首次啟動,59名同學入選,赴英國開展為期10天的修學旅行。2013年,“千校千生看世界”項目的41位同學來到加拿大,進行了10天的游學活動。今年,經過各地推薦選拔,來自全省68所中學的77名學生入圍2014“江蘇中學生中國文化使者赴俄交流團”,於本月2日至10日到訪俄羅斯,進行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
  在普希金雕像前聲情並茂地朗誦不朽名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在冬宮博物館接受“藝術洗禮”。10月2日至10日,來自全省68所中學的77名中學生在俄羅斯度過了一段難忘的異國時光。作為教育部牽頭主辦,江蘇省教育廳主辦的2014-2015“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主題活動的組成部分,77名學生組成了“江蘇中學生中國文化使者赴俄交流團”,遠赴莫斯科和聖彼得堡,參與中俄文化交流活動。這次出行,也是揚子晚報與江蘇省教育國際交流中心聯辦的“千校千生看世界”系列活動中的一項。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楊甜子
  他們是能文能武的中學生
  個個都有“十八般武藝”
  此次“江蘇中學生中國文化使者赴俄交流團”共有77位學生成員,別看數量龐大,但學生成員們個個都“揣”著十八般“武藝”。鋼琴、聲樂、葫蘆絲、書法、繪畫等才藝姑娘小伙們都能“信手拈來”。此行赴俄,他們最重要的身份之一便是展示才藝的“小演員”。
  在蘇州六中的藝術老師們的集結下,孩子們組成了一臺名為《茉莉芬芳》的具有中國文化和江蘇特色的綜合性文藝節目,集結了古典舞蹈《愛蓮說》,蒙古舞《天堂》,古典樂器合奏《紫竹調》等節目,處處透著濃郁的“中國風”。
  按照“江蘇中學生中國文化使者赴俄交流團”的行程安排,文化使者先後在莫斯科參觀了1679教育中心和莫斯科第十二中學,以及聖彼得堡的547中學,併在莫斯科州立大學參與了精彩的文藝展演。“我是金陵神剪張的第五代傳人,這次能夠被選中,參加文化使者交流團的演出,將我們南京的剪紙藝術傳遞到俄羅斯非常榮幸。”金陵中學的王忻然說。徐州姑娘李文馨將平時跳舞用的18米的長綢帶到了俄羅斯,“我從小學綢緞舞,這是一種能夠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的舞蹈。跳舞的同時,我也是在給外國朋友們介紹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
  江蘇省教育廳丁曉昌副廳長在出訪莫斯科期間,還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專程赴莫斯科州國立大學看望交流團成員並觀看了表演,並鼓勵孩子們要當好中國文化使者,推廣中國漢語和傳統文化。
  中俄學生共唱俄語版《喀秋莎》
  既然是“文化交流”,那麼“入鄉隨俗”的演出必不可少。在《茉莉芬芳》的專場演出中,還特意安排了俄語歌曲《喀秋莎》的演唱。
  鹽城中學的小伙鐘漢良和一位知名男星“同名”,他在舞臺上的演出也是“星味”十足。俄語版的《喀秋莎》便是由他來領唱。儘管用俄語演唱還有些生澀,但鐘漢良演唱時的認真勁兒還是讓俄羅斯學生感到了觸動。在熟悉的曲調伴奏下,落落大方的俄羅斯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和文化使者交流團的成員們一起,情緒飽滿地一同唱起了《喀秋莎》,並撿來具有象徵意義的白樺樹葉,贈送給“文化使者”們作為禮物。
  “用俄語演唱,是為了拉近和俄羅斯學生們之間的距離,選唱的《喀秋莎》也是一首傳統的俄羅斯民歌。雖然我們和俄羅斯學生之間語言並不相通,但真正唱起歌來,我發現,文化交流是沒有語言和國界的。”參與合唱的蘇州六中高三音樂班女生殷逸琦告訴記者,自己此行最大的收穫,便是對俄羅斯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我還在十二中認識了俄羅斯的新朋友,相互交換了email。”江陰南菁中學的男生吳承訓極為健談,和俄羅斯的中學生們也能“自來熟”。“在十二中演出時,我發現俄羅斯的同學對於中國文化的興趣超出了我的想象。尤其是對我們展示的古典樂器表演和書法,特別感興趣。”
  俄羅斯姑娘單挑中國功夫小子
  淮陰師範附中的“武術小子”楊淳銘得過好幾個武術冠軍,此行俄羅斯,他也收穫了大批的異國粉絲。在文化使者交流團的演出中,楊淳銘和小伙伴薛柄益一道,演出了武術節目《精忠報國》。莫斯科第十二中學的好奇學生們,還和楊淳銘現場學起了梅花拳的打法。“第一次教外國同學打拳,我教的很認真。雖然俄羅斯同學的一招一式並不算標準,但他們對於武術學習的認真勁兒還是挺讓我感動的。”楊淳銘說。
  “武術小子”所到之處都收穫粉絲無數,但在聖彼得堡547中學,“武術小子”卻遭遇了幾位俄羅斯“武術姑娘”的挑戰。11歲的NASTYA和同學一道,在舞臺上毫不怯場地秀起了武術套路中的刀法和拳法,讓文化使者交流團的成員們大感驚訝。仔細一問才知道,NASTYA是俄羅斯的武術冠軍,這個月她還會來中國,參加在安徽池州舉辦的武術比賽。
  “我們就是因為武術結緣的,女兒出生後,也受到我們的影響,對中國的武術、毛筆字、國畫等傳統文化充滿興趣。” NASTYA的爸爸告訴記者。今年是NASTYA學習武術的第六個年頭。“我拜過師傅,” NASTYA說,“師傅是中國的一位散打冠軍,學習武術的過程雖然辛苦,但卻充滿著趣味和挑戰。”每天,NASTYA都會抽出5個小時來練習武術,在“江蘇中學生中國文化使者赴俄交流團”的成員面前演出,更讓她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武術會讓孩子走得更遠,我們會一直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 NASTYA的爸爸說。
  他們是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俄羅斯的學校也有“翻轉課堂”
  老師在一旁“旁觀”,學生成了課堂上的“主角”。10月2日,“江蘇中學生中國文化使者赴俄交流團”一行來到了莫斯科1679教育中心時,發現兩位身著俄羅斯民族服裝的孩子,手捧黑麵包站在了學校大廳中央,麵包的旁邊還有一小碟食用鹽。原來,用沾了鹽的黑麵包來招待客人,是俄羅斯人表示自己好客的一種方式。
  和國內劃分清晰的“小學”“初中”“高中”相比,莫斯科的學校更加講求“一貫制”,1679教育中心便是一所“包攬”了幼兒園到高中的學校。“文化使者”到達的當天上午,恰逢1679教育中心舉行慶祝教師節的特別活動——“翻轉課堂”,當天課堂里的老師差不多都由高年級的學生來擔任,交出“主動權”的任課老師們站在一旁,由著高年級的“小老師”來自主上課。“俄羅斯的教師節是10月5日,由於5日是周末,所以我們選在了今天提前進行教師節的慶祝活動。”1679教育中心的中文老師地瑪講著一口流利的漢語,和記者溝通交流時,也是全部用漢語來介紹。
  “我們這裡的學生要到三年級時才開始學習英語,但他們從一年級開始,就會開始漢語學習了。”看得出來,在地瑪老師的影響下,1679教育中心的孩子們對於中國文化的興趣十分濃厚,記者看到,老師們正在將中文里的俗語“來的都是客”翻譯成俄文,教給孩子們學習。得知前來參觀的江蘇中學生文化使者們個個都有著過人的才藝時,1679教育學校的孩子們露出了期待的目光。無錫南菁中學的男生吳承訓即刻走進了孩子們中間,用葫蘆絲吹奏了一段《月光下的鳳尾竹》,成了俄羅斯孩子眼中的“大明星”。
  當起“小使者”,大使館里現場採訪
  在俄期間,“江蘇中學生中國文化使者赴俄交流團”的孩子們獲得了意外的驚喜,他們獲得了到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參觀的機會。時值國慶,孩子們在大使館中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國慶節。為了迎接來自祖國的“文化使者”們,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還特地開放了使館大廳,供孩子們參觀留影。
  在大使館教育處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孩子們和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的趙國成公使銜參贊有了一次“零距離”的交流機會。由於事先參觀過莫斯科1679教育中心和莫斯科第十二中學,孩子們對俄羅斯的學校充滿了好奇,於是現場變身“小記者”,“採訪”起了趙國成公使銜參贊。“俄羅斯的學校更喜歡怎樣的學生?”“怎樣才能到莫斯科大學留學?”“和中國學校相比,莫斯科的學校似乎‘節奏’更慢一些,莫斯科的家長是否也有‘望子成龍’的願望?”
  趙國成公使銜參贊耐心地回答了孩子們的問題。原來,俄羅斯的義務教育採用的是十一年制的方式,雖然在學校里學生們看似輕鬆,但在課堂之外,還開設了相關的“第二課堂”,用各種興趣和技能方面的培訓班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俄羅斯的家長們也會有‘望子成龍’的心態,但他們會積極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確目標,從小就知道自己將來需要的應該是什麼。”
  在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記者還見到了同為“家鄉人”的大使館教育處一秘梅漢成和李智敏。他們都是東南大學的老師,在駐俄大使館的教育處從事著留學生事務等各項工作。“在俄羅斯的中國留學生約有一萬六千多人,學藝術的學生特別多。”李智敏一秘介紹,聖彼得堡的列賓美院等,都是學藝術的學生們的“最高學府”。
  在俄羅斯
  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致敬大師”
  普希金雕像前開起別樣“朗誦會”
  除了文藝演出,瞭解俄羅斯的歷史與文化也是“江蘇中學生中國文化使者赴俄交流團”此行的目的之一。10月6日,文化使者們一行來到了聖彼得堡郊外的皇村,這座美麗的城市有著另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普希金城”。在這裡,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度過了童年時期,至今,普希金城裡依然保留著普希金就讀的學校。
  普希金城比比皆是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在普希金城的中央,一座普希金的雕像靜默聳立在紅白相間的花圃中央,靜候著江蘇中學生“文化使者”們的到來。濃厚的藝術氛圍讓孩子們“詩興大發”。在普希金的雕像前,孩子們舉行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普希金詩歌朗誦會。課本里學過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課本外讀到的《致西伯利亞的囚徒》、《致大海》等普希金的名作,都被他們飽含深情地朗誦了出來。
  “來之前,聽說要參觀普希金城,我就已經做足了功課。”蘇州一中的女生蔣子晗選擇了普希金的《致大海》作為自己的朗誦內容,雖然讀的是理科,但蔣子晗卻有著極高的文學素養。“普希金對於大海有著別樣的感情,所以在朗誦時,我們需要將這種感情表達出來。”
  興許是站在詩人的雕像前朗誦詩歌的緣故,每一位參與朗誦的孩子的聲音里,都多了一份神聖和尊重。啟東折桂中學的男生顧展銘高亢的嗓音甚至引來了普希金城當地朋友的圍觀,“普希金經常在詩作中表達對自由的嚮往,而且這次是在詩人的雕像前朗誦詩歌,我覺得更加驕傲,朗誦時也更有氛圍了。”顧展銘朗誦完畢,聞訊前來圍觀的俄羅斯朋友帶頭鼓起了掌。雖然語言並不相通,但在詩歌的陶冶中,情感的融通卻得到了一脈相承。
  到冬宮博物館接受“藝術洗禮”
  結束了在聖彼得堡547中學的交流演出後,“文化使者”們來到了“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冬宮,接受了一次“藝術洗禮”。冬宮又叫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與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一起,並稱為世界四大博物館。冬宮淺藍色的外牆和白色古典的圓柱,也讓它成為了聖彼得堡最優雅的建築物。
  在冬宮裡,世界上最著名的藝術博物館和藏品得到了集中薈萃:赫米提巨博物館里有長達20公里的藝廊,收藏了數千件藝術作品。宮殿四周有兩排柱廊,氣勢雄偉。館內,各色大理石、孔雀石、石青石、斑石、碧玉鑲嵌,以包金、鍍銅裝潢,以各種質地的雕塑、壁畫、繡帷裝飾,色彩繽紛,氣派堂皇。
  最讓“文化使者”驚喜的,莫過於親眼見到了達芬奇的珍貴“真跡”——畫作《聖母與聖嬰》,此外,荷蘭畫家倫勃朗的《扮作花神的沙斯姬亞》,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牽狗的少年》等畫作都收藏在冬宮中。
  除了藝術藏品,作為俄羅斯歷史重要“見證人”的冬宮還扮演著“記錄者”的角色。為了紀念1917年11月7日爆發的十月革命,冬宮中還專門開設了“十月革命”的畫作展區。“之前接觸冬宮,都是在歷史書上。來到冬宮,感受到了真實的冬宮,我對十月革命這段歷史的印象會更加深刻的。”一位“文化使者”如是說。
  9天的旅行
  “文化小使者”收穫了成長
  文藝演出、參觀瞭解當地歷史文化、結識俄羅斯新朋友……來自全省13個大市的68所中學,原本素不相識的孩子們,也通過9天的旅行收穫友誼,見證了相互的成長。回國後,孩子們紛紛寫下了自己的“旅行日記”。最“話嘮”的男生一下成了感性少年,細膩敏感的女生也寫下了最真切的感悟:
  詹逸(蘇州星海實驗中學):告別了俄羅斯的天空,會想念你們多久。俄羅斯已成回憶,回憶不變,友誼不散。下一次遇見你們時會是怎麼樣。等待你們遇見我,我遇見你們的那一天。
  張崇橫(揚大附中):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黃昏的水面上輕輕蕩漾著歌聲,莫斯科郊外的河水靜靜流,紅梅花兒開在河畔。恰湖邊兩少年,一青衣,一墨染,武動丹青。惜予獨愛蓮之,又恨放不下那片茉莉海,罷了,且讓我吟嘆春雨,賭書潑茶,撲蝶而去。復動聽的漁歌載我魂入天堂,滿山的山丹丹花之現,窺見悠悠紫竹緞林。
  胡藍勻(鹽城一中):儘管對俄羅斯的一切仍有牽掛,對景,對人,對情,但重要的是調整自己,把握將來,同為使者,讓我們用自己的力量推動中俄友誼長久,期待再聚!
  蔣子晗(蘇州一中):最後一天莫斯科的日出,好美。 我們的情感與不舍大概在於,一路上一起一點一點培養起來,回頭了卻各自奔向不同的方向難以再見。
  婁雨楠(揚州梅嶺中學):聖彼得堡是一個移步皆景的城市,古典與現在結合的恰到好處。這次的文化交流之行,不僅開闊了我的視野,也讓我在回國後,有了更多可以和小伙伴交流和溝通的話題。感悟俄羅斯文化的同時,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原標題:江蘇中學生“文化使者”在俄羅斯掀起“中國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f11efvb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